《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活动—2016.2.27

咱们开始今天的分享。今天是第七章,主题是——透视一本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他的英文版,这一章英文版的标题叫X-Raying,就是使用X光来透视,我感觉挺洋气的。这是我第一次觉得1972年的这个作者很洋气。本章它的标题就是“透视”,透视什么呢?我觉得作者在本章的最后给出来,叫“架构”。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来透视他的架构问题的,所以我主要来分享五点问题。

一、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我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已经练过多次,今天第七章是作为最后一次来谈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后面我们就不谈这个思路和方法,以后的章节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同时来进行的。 我的思路是先粗略的阅读,也就是检视阅读,然后再进行分析阅读。这个思路是必备的,你不能不做。然后再有一个方法,就是回答一下主动阅读的4个问题,即:本章讲了什么?怎么展开的细节?怎么说的?说的有道理吗?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本章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结构模型,大家可以参考使用。 这个环节我今天还特别强调一下,后面咱们也就不提了,就是关于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希望大家在未来的读书中都尽可能的采用这样的方式和方法。这个方式看似费点力,但其实还真不费力,尤其是那些做过检视阅读的伙伴,其实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在28分钟、30分钟之内,搞定一本书的那种快感。志勇已经在组织了,我们公司内部每个周都在组织这样的活动,然后每个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阅读。所以希望大家也像我们来学习一下,用这种方式(来阅读)。

二、检视阅读的成果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我通过检视阅读之后得到了哪些内容? 在检视阅读用一种很粗略的方式——“照相机”的方式快速的翻看。也就是说,我没有再用检视阅读的前面四步——做决策前面的四步,而是直接上来就粗读。因为我大约已经知道它在讲什么,所以粗读的速度非常非常的快,大约也就是用了10分钟不到的时间,就把这12页的内容翻完了。 然后我采用的张五常先生所提到的“问号阅读法”——直接打问号,遇到问题就打问号。我在读的时候得到了一些收获,当然也有判断,还有一些疑问,我分别来给大家做一下交流。

1. 检视阅读本章的收获

  • 我的(第一个)收获是,本章是讲结构问题的,并且结构问题很重要。结构问题和架构这两个东西是不是一个东西?其实我是有一点点的疑问的,我当时没有提出来。
  • 第二点收获就是本章的结构清晰。感觉作者忽然在这一章变了样子。先讲了规则,又讲了规则的细节,还说了阅读理解结构的问题,从阅读理解结构问题,再切换视角提出新的规则,最后总结概括。作者这种写的方式,包括他一开始那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竟然开始有一点总分总的感觉了。
  • 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感觉作者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的方法。 这就是我看检视阅读时的收获。但是一定要注意,这虽然是我的收获,可是要清楚检视阅读所得到的收获,真的是作者要告诉你的吗?这一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有在分析阅读之后,才能够明确的知道作者到底要跟你说些什么事。

    2. 检视阅读后的初判及疑问

    检视阅读后,我也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本章看起来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在我自己的理解上把一本书进行分类之后,确实就应该开始判断一下这本书的结构了——或者它的整体或者结构,比较正常,大约就是这个思路。所以阅读的时候,我觉得思路应该不会跑太远,关键是要看一下作者是怎么展开的,这就是我对自己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但是同时,我也有点疑问:
  • 在我的理解上,我觉得这3个构架的顺序是不是有问题?这是第一个疑问。因为我读起来,感觉作者在使用倒叙的方式在写,所以我心里带着一点点这个疑问。
  • 第二个(疑问)是结构和架构是不是一回事,因为这里出现了“架构”这一个词。 带着这个问题,并且带着主动阅读的前两个问题——“整体讲了什么?怎么展开的?细节说了什么?”我开始了分析阅读。

    三、分析阅读的成果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我分析阅读得到的相应的内容。

    1.本章的整体内容

    首先整体讲了什么,在我分析阅读结束之后,我确实知道了它的整体就是在讲对一本书的架构问题。 关于这个“架构”,我们其实可以翻到比较靠后的地方才能看得见,也就是在86页最后一个章节——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里边的第二段第二行“这4个规则在一起能提供作者对一本书架构的认识”。比如说这一章,其实在谈一本书的架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定义“架构”这个词的范围?这个事情我们后面一点点细节的部分展开来说如何定义“架构” 。

    2.如何从主题展开?

    既然主题是讲架构的这个问题,那我们看一下他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展开的。 首先本章上来就直抒胸臆,就采用总起的方式,开始的69页的前三段告知大家要讲解整体性和组织架构这样一个事情,所以在第三段的倒数第二行写了这个,这是直抒胸臆。 然后让人爽快的是,作者瞬间把两个规则和简要的说明直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点感觉作者在写这一章的时候和前面的那一章的整个感受略微有点不同。之前他都会先先举个例子,跑个圈,(但是)这一章他会直接的来讲。 再次,他使用两章的内容来展开了这两个规则,这两章使用了案例、讲述、理论、描述等方式,向读者们呈现了这两个规则具体是怎么使用的,它的效果是啥样的,一些标准的一些情况,这个就是在这两章。 那么为了更加全面丰满的理解,并且作者可以辅助上第4个规则的带出,所以作者又入手讲了“阅读”和“写作”,尤其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里边,其实在这个部分后面我会有一个疑问,到时候会提示大家。这个地方插入的比较生硬,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忽然要和写作关联在一起,明明看起来还是很简单的,后面会有一个解释。 然后作者又提到了本章的第三个规则,也就是整个分析阅读的第四个规则,更加精准的说明了前两个规则的目的。注意这里面的关键词是说明了他的目的。如果你真的仔细阅读的话,你看书上第70页的上面的第一段,这个规则是“找出一本书在干什么,也就是发现这本书的主题和重点”。其实你要知道,他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找出这个书的目的。而第三个规则还在找出这本书的目的,只是它的切入方式不同。你可以理解这两个规则都是为了找到一本书的目的。一个是通过阅读入手,一个是通过问题的导向入手。 最后的一个环节又对第六章和第七章进行了一个综合总结,把这两章的内容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做了一个整体的一个小结。我感觉这个部分小节(总结)的特别好,所以在这一篇的阅读上,我对作者的理解就这个主题的展开思路还是比较清楚的。整体上看确实是这样。

    3.本章的具体细节

    但是我在今天晚上看到了徐晓程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说:“我特别讨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他分总关系不说,写东西还跳来跳去的,让我好郁闷,好难读。”一个小伙伴为什么觉得一本书难读呢?很有可能是在细节上出问题了,有时候(一本书)在大纲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细节上(却不一定)。 我们来仔细看看细节说了什么?

    (1)开篇

    大家跟我一起,首先把书翻到书上的开篇,也都是69页这个部分。69页上来就告诉大家说,“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他的责任是找到骨架”。 骨架其实是“组织架构”,那么对于前三段,大家先不要着急往下翻,因为找到骨架、找到一个整体性和架构,这在前三段里他谈到的这(些)内容——骨架、整体性、组织架构,这3个东西其实不是一回事的。尤其整体性和组织架构,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对这个部分还是比较困扰的。 明明开篇讲的是骨架,在我理解上,他就是讲一本书的结构问题的,怎么忽然就出现了整体性呢?这个风格是不是不对?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是存有非常大的疑惑的。在这一次我反复读了两三次以后,我才明白,原来作者说到的这个“组织架构”这个词,它有其特殊的含义。这个我们后面再展开的时候就能明白。所以说看前三段的时候,感觉作者写得很乱,就是先是写了骨架,又说了整体性, 感觉很乱。有一些小伙伴,他就会迷失在其中。 然后我们再继续来看开篇,还讲了两个规则。 第一个规则是用一句话来描述一本书或者一段话来描述一本书。说到这儿,我基本上就会想到我的导师说过的话。他说:“永澄,什么叫‘对一个事物真正的你弄懂了,弄清楚了?’其实就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对象它究竟是什么。”不管是看书、看电影、看电视、杂志等等,如果你不能说出这本书在说什么,尤其是使用自己的话,或者50%以上是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那么充分说明你没有懂。所以这个规则在我看到了之后,我觉得很熟悉,也很亲切,因为我平时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那么在这个规则中,第70页谈到了他的目的,虽然他这个部分说得比较绕干什么,其实简单就一句话——要发现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这是第70页的上面那一段说的。紧接着,他又谈到了什么叫做整体性,作为一个艺术品,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他对这个整体性的做了一个说明。对“什么叫做能把这本书说清楚”进行了一个说明,所以我觉得这几个主题都非常好。 一个整体性,一个是说清楚,然后把它的目的都能说得清楚。这个部分其实蛮好的,但是我在这个部分还真是有点问题。我读到这个地方的问题是:开篇本章开始在讲骨架,为什么在这要讲整体性?这就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这种写法不太合适,前后不对应,这在中学语文小学语文里边会被老师批评的。 带着这个问题,我继续看了第二个规则,但是我没有办法判断。因为只有你分析阅读都读完了之后,你才能判断,是吧? 所以我就看了他说的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下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你如果读到这儿,如果你是“嗖”的一下读过去的那些伙伴,我个人建议你回头来这看一下这句话,里边哪一个词才是重点?你想想看,假设我现在给你留出一分钟的时间,你再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一个词是重点?仔细看就知道,虽然说列举重要的篇章很重要,但是重点的那个词——“如何”就是how to do的问题。也就是说,第三个规则要求你说出他们是“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的。 大家就看这个规则,你其实还可以问出很多问题——他们如何按照顺序?按照什么顺序?你得把什么顺序给提出来。这个部分我就会存疑,那么我再往下找的时候,我在这儿就写了一个“How”的问题。(书中)紧接着后面写了房子和砖头之间的区别,用这样的一个案例来说明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一个词叫“整体”和“局部”,局部是整体的局部,局部的组成形成了这个整体。 还有一种分法叫“整体”和“罗列”。“罗列”和“局部”这两个词,其实就能把作者这个部分说得清清楚楚的。 你罗列出来并不具备功能性,这也是第70页第3段第4行写的很清楚,但是却一定要跟其他的部分连接在一起,这是与功能相关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你构成结构一定是要和功能相关。 你如果仅仅是罗列,它不能形成功能也是无效的。如果说你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他也一定是具备功能性的。这两个点,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去把它看清楚,或者想清楚。 什么叫做整体性?也就是说局部组合在一起,它是具备功能性,才叫做整体性。其实读到这儿,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带着——作者在讲这个地方的时候,说的道理很清楚,就和功能性有关,但是这个怎么样构建呢?如何构建呢?有什么样的顺序?这个部分我还是想了解,那么在后面确实也给出来了。 作者在后面给出了两种方式,一个叫做按照书中的框架和大纲来构建,第二个是适当的合并相关的章节以问题的形式来构建。这是作者给出来的回答。可是作者在本章中只是书写了“写大纲”的方式,书中并没有告诉你这个规则三——按照顺序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其实我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在这一章找出答案,不知道你有没有找到答案。 这就是开篇。开篇我学到了这些内容,也对一些知识进行了存疑。

    (2)结构与规划

    紧接着第二部分叫结构与规划。在这篇的主题叫做“叙述他的大意”。当我们读到这一个部分,你一看就知道,叙述大意肯定是讲方法——讲如何来叙述的方法,这个基本上就能明白。只不过,这使我又发生了一个疑惑——“叙述大意”和“结构和规划”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心思想是描述大意,那么描述大意和本节的这个标题——结构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样的一个想法,我其实就在往下读。再往下读的时候,我知道他上来就说让我们回到第二个规则,说出这个大意,对这个规则的运作,再说一些说明帮你确实用得上,(这些都表明)下面他是想给你讲一些具体的技巧,并且他主要想讲的问题是整体性的问题。 对于这个作者,咱们读书读到现在,你基本上已经跟他生活在一起生活到一个多月了,你对他应该有一点基本的了解。这个作者写书,他一定有一个习惯——他在说一个技巧的时候,他是先讲案例。你有没有发现,说奥德赛这篇,还有尤利西斯,那么你一定发现他是在讲案例,后面又在讲亚里士多德或是这个学说,他整个过程都是在讲案例。也就是说,作者写东西保持“EAT”的这种写法,还是比较稳定的。 等他讲完案例的时候,就会在这个部分让很多人产生疑惑了。P72的下方到P73的整个一页究竟讲什么东西很容易让人疑惑。我也是在读了两三遍以后,我才明白他到底是讲什么意思。 那我们来理解一下P72的最后的这一段。他说:“你用这样的方式了解一个故事后,发现将不同的情节,放入正确的位置。”然后到P73上方“通常来说都会有一个熟悉的公式”然后这一段最后一行叫同样的基本情节。你会发现作者告诉你一个方式:很多故事用一个固定的情节来展开,你可以根据情节来找叙述大意。 我们再看第二个。他讲到P73的第二段还告诉你,读书名也可以找大意。再往下看,P73的第三段,有时候在前言里还能说大意。也就是说整个过程他会告诉你,怎么样去找大意。 而再往后看到P73的最后一段,他说:很多时候,作者也会出错。最重要的找大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找出一个架构。那这个“架构”和后面的“架构”,它其实不是一个意思。唉,我没有比对英文版这个词是不是一个词,我觉得这个架构很有可能并不是完整的一个意思。翻到后面来,他就开始说这本书具体是怎么架构的。 后边就开始解读。P74和P75的内容就一直在讲案例,讲完案例一直到P76的上面,都是在讲具体怎么构架、找出大意的方式。比如说这个书里边有什么引言的介绍,然后有一些开篇的简介,或者国富论写了一个本书的计划,都是帮你去理解大意的。 如果说我们怎么样来描述一本书的大意,在这一节里边给出了4种方法。这4种方法是,用情节去展开;用书名去展开;看前言去展开;然后用“构架”找到它的架构来找到它的(大意)。 读到这个地方,我就忽然之间有点醒悟了。我觉得作者把这个规则二放在前面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它规则二里边给出了4种方式。那么这4种方式中前3种,他是举例来说的。而最后一个“构架”这个部分,他是又拿出一节来说的。那么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我就能理解作者在写这个部分的一个思路了。虽然我并不认同他这个思路,但是我已经找到了他的这个思路。 在后面,他又写了两个提醒,分别是提醒你:“你一定要去用一句话去把它描述出来。你不知道怎么描述,有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不要把别人的描述当成意见,因为每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待的不同的角度,他得出来的大意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一点,也想跟大家说一件事。在读书之前,我个人建议大家,你拿到一本书,很多人是先上豆瓣去读一读书评,然后看一下这本书是什么样子的。我觉得这个做法你得谨慎使用。 这是一个管理手段,一旦说到管理手段,就要讲到管理管理效果公式。你可以想到你这样做,到底合不合适。对于一些不具备判断能力的小伙伴来说,你还没有读多少本书,你看的豆瓣,尤其加上个评分,你会对这本书形成一个莫名其妙的一个封闭。有时候,你会把你自己内心给缝上去,所以我觉得作者在这个第二部分给你做的这个提醒,特别特别的棒。 这两点是我在本书收获的,其实对我自己的一个理念的很大的一个补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说出来你在做什么事。还有一个(收获)是不要随随便便拿别人的意见当成作者的意见。这两个部分也是我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3)如何写大纲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部分,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展开第三个部分,第三个部分其实是为一本书来写大纲。对于我来说,我在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完全没有问题了。因为我是结构性思维的认证讲师,我具备讲解结构性思维的相关课程,也拥有产品化的相关能力,并且我通常也经常地使用这个内容。这一节是写如何(找)它的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书中给出了一个关键词——强调复杂性。这样一比对你就知道了,第二个规则一句话说出来,它讲的是“整体性”;第三个规则讲的是“复杂性”。 “复杂性”按照书中的纲要,它有两种方式的展开。第三个规则怎么用呢?第一个用法就是你直接按照书中的纲要去展开,展开成这个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1.1,1.2,1.3,2.1,2.2,2.3……这是第一种方式,一直到81页的最上边。 第二种方式,在81页第二段说了:“而是根据所处理的性质,将修正案划分为更多项来谈。”也就是说(根据)所面对的问题的性质来进行划分,来得到一个大纲的书写方式。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大纲的书写方式,总是符合结构性思维的。 结构性思维,其实也蛮简单的,叫结论先行,上下对应,有逻辑关系,内部有相互关系。这个具体内容我到后面给大家做结构性思维的这个部分再具体地给大家展开。我应该在4月份的时候会在线上开这个课,希望帮俱乐部的伙伴来构建结构性思维的一个基本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理解和思考我们面前的整个事物,非常非常的有用。 他在后面又写到了关于整理书写大纲的一个案例——美国宪法这样一个案例来说明“注意事项”。有这样的几个注意事项,他已经都罗列出来了。78页作者在写标准问题的时候,反反复复地说了很多关于标准问题,其实就是写个注意事项。 最后,他还提到了找结构的一个重要性。这个点我觉得也蛮好的。这个点在第82页,找出结构的重要性。在第二段说了一下结构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结构的话,规则二就不能用了。这就是它的重要性。关于重要性,其实我有一个思考。我的问题是:既然规则三这么重要,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在规则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前一个规则的前面呢?这就是我现在这个地方的一个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要去调整它。

    (4)阅读与写作

    我们再来看一下阅读与写作。这一节很多人快速地跳过去了。这一节的思路,你要理解这个作者,你还真是要好好反复看。我还真是看了好几遍才弄清楚。 我开始也是简简单单的认为,阅读是“decode”的过程,写作就是“code”的过程。一个就是先有骨头,再包装肉,再包装衣。而读书呢,就是先把衣服脱了,再把肉脱了,再找到骨头,不就讲这么点事吗?所以我当时就过去了。 等到回来再做脑图的时候,再次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你仔细看一下,他除了讲到阅读和写作关系的时候,他的名字叫“互惠技巧”。那这肯定是有点什么东西的。我再读了读,有骨还要有肉的一个原因。 在书中83页的第三段,有骨架不就够了吗?但是为什么还要肉呢?因为他是要有生命体的。我觉得这个解读特别好,要有“生命”。你不能光有骨架,骨架不一定是生命。骨架便于理解,但是骨架并不是生命。 然后又谈到了规则二和规则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就83页倒数第二段的这一段。他写的虽然磨叽,但是这里边写出来了两个词。你慢慢看,就是83页倒数第二段上面那行:“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注意,这个整体感,我觉得这个地方的词应该换成“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 他这里边特别强调了“清楚明白”,是什么关系呢?就是你的一个整体中,它是分块的。块和块之间间隔得清楚,这个叫“清楚明白”。 什么叫“前后连贯”呢?就是块和块之间的关系,它有一个确定的一个关系。 所以,这个部分其实告诉你了,真正的写作,一个好一点的论说性的写作,从读书中我们也可以学得到。论说性的写作,既要里边的重点要分割的清楚,又要让之间彼此有关联。从这样理解上,你就明白了,它就是分类的MECE原则。MECE原则就是,全清和全尽。全部分清,每一个和每一个要分清。然后全部分尽,之间不相关联,彼此之间有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规则二和规则三竟然符合结构性思维的根本要求。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其实特别有那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特棒。 再往后翻,我觉得83页的下面这段,他说,这两个规则可以帮我们判断作品好与不好。就是整体性和复杂性的这两个规则,可以判断这件事。但是他在写的这个部分, 84页上边的这段,作者有点和稀泥。他说,你如果找不出重点,也找不出关系。什么意思呢?就是整体性不行,复杂性也不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本书应该是个坏书。应该是坏书,但也不一定是坏书,因为坏的还可能是你。这是这么说的。然后说着说着又说了,坏的可能是你,你也不要总觉得是你的问题,可能还是作者的问题。所以你就不知道作者站在这个角度上把“一个写烂书的作者”和“一个不懂阅读的读者”放在一起说了一顿,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到最后,84页的上数第二段他在谈什么?仔细看,他要强调的是两个规则,不但可以阅读一本整本论说性的书,还可以阅读其中某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 这句话在讲什么?他是在讲规则二和规则三的应用范围。 当你明白规则二,它是讲求的是整体性。规则三讲的是复杂性。整体性是说一个一个的块是构成在一起的,而复杂性呢,是一个一个的块分得开的。你要是能够理解这个事情的话,你就知道它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是论说性的书的“整体”,和“某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这就是他要说的。只是他在“特别重要的部分”他又扩展了一点,说“特别重要的部分”之所以能够拿出来说,就是因为它是论说性的书,别的类型的书你拿不出来的。像是文学戏剧小说,这种书你是不可能把它分出来的,但是这个论说性的是可以的。 告诉你了,读小说的时候,你要是把它读开了那就不一定对了。如果读论说型的书,你读了一段就说你知道整体了,那也不一定对了。慢慢看懂了之后我觉得作者说的这个部分说得很清楚。 并且这个部分后面(作者说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你如果跟我熟悉的话,知道我做模型的,你可能就会知道——只要出现两个关键词,就会出现“四象限”。整体性和复杂性就会呈现四象限,而这四象限就可以对书进行区分。这个环节我等到后面再跟大家说,我们先继续来讲细节。

    (5)发现作者的意图

    下面我们翻到书中的第84页的下面——发现作者的意图。发现作者的意图它其实在讲个什么事呢?他在讲:作者要要问的问题是什么,讲了一个规则四——作者要问的问题是什么。并且他给你好好地强调来,强调去,说这一点是对前两点之间的补充。这是规则四。 仔细看规则四,我身边有一个小伙伴,我就不说它的名字了。他看到的规则四是“解决作者要问的问题”。你看,他理解的规则四和我们理解的规则四是不一样的规则。四是要找出问题就行了。你要知道后面的规则,5678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规则,规则四只负责找问题。 这两个问题,理论性问题、论理性问题、或者实用性问题,它可能的一个区分就是在“发现作者意图”。我觉得这个问题给出的很棒,这个问题我就建议那些希望通过这一次活动把自己理解力提升上来的伙伴,像沈玉含,就坚果姐姐这样的,你把这些问题不要像他这样,抄都抄在一个自然段,而是以列表的形式来抄。就是一行一行给它横着抄开。
  • 这件事存在吗?就是它问的是存在问题;
  • 什么事,是问的“WHAT”;
  • 原因,往前找关键点;
  • 什么样的情况,找环境;
  • 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的存在,也就是说环境的支撑;
  • 这件事情的目的,做这个事情,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 影响是什么,也就是未来的预期;
  • 特质和特征是什么。 你如果能够看到85页最后这一段讲到的理论性问题,其实他在讲什么?他就是讲你对事物的一个认识的角度。他给你了无数个角度。我们之所以会有一个碗,或者比如说咱们两个谈恋爱。两个谈恋爱,这个事存在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两个为什么会谈恋爱?咱俩谈恋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了?为什么咱俩会谈恋爱?咱俩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咱俩谈恋爱中有什么特点,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咱们两个谈恋爱有没有其他类似的,有没有什么相关联的?咱们两个恋爱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你看,就这样的一个理论性问题,它其实经过了抽象,你可以把这个问题用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去理解和解读,去思考,去认知。而后者,关于实用性的问题,作者都说它是实用性了,比如说,你想解决一个问题——早起我一直起不来,我特别想解决这个事。解决一个问题,它其实就是实用性的,你就可以问自己(问题)。
  • 你要早起是要得到哪些结果?
  • 你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才可以让自己得到早起的这个结果?
  • 你如果想早起,并且要早点睡,你要做这个事,你要做哪些行动?
  • 这些要早睡里面,先刷牙,然后上床,然后看书,然后锻炼这些事,有一个什么样的顺序?
  • 在什么条件下你早睡是对的,或者晚睡是对的?
  • 你怎么样才能更好一点?
  • 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晚睡的时候应该是个比早睡更好呢?
  • 你怎么样早睡才能更好地起来呢? 等等等…… 你看,这些问题都是抽象出来的问。也就是说我们说过“融会贯通”。你还记得“融会贯通五步法”吗?我们叫“CDRAP”,你就唱“CDRAP”,你就把它融会贯通了。你看作者写的仅仅这么一小段的内容,可以帮助你理解很多很多的事情。

    (6)总结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总结。总结这个部分,不得了!总结上这样的一句话说“我们讲了阅读的前4个规则,这4个规则,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提供读者对一本书构架的认识。” 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别的话不一定重要,但是这句话很重要。这4个规则,提供作者对一本书构架的认识。 我们来理解一下,第一个规则讲分类的,它是一个区分性的原则;第二个,是讲整体,讲大意的,它是讲整体性原则;第三个讲结构的,他是讲复杂性原则;第四个讲作者意图的,问的问题或者意图,它其实问题导向性的。 也就是说,所谓一本书的“构架”应该包括4点。这4点分别是一本书的分类、整体、结构和作者意图,这才叫一本书的构架。 未来别人问你:你读一本书,这本书的构架是什么? 你可以这么跟他说:
  • 这本书是一本什么分类的书;
  • 它的整体上谈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 它通过abcde来说明了整体的目的的“g”;
  • 它的结构是:a这个部分讲了什么,b讲什么,c讲什么,d讲什么;
  • 它的主要意图是g,为了什么东西。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构架的认识。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你的:一本书的构架是哪四点,哪四个原则来帮助构架。而这种构架解决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主动阅读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整体在怎么讲,这是讲的什么,它具体是怎么展开的。 到此我们其实可以打通前4个原则,讲到了对一本书,分类、整体性、复杂性、或者叫结构,以及作者意图的这种整体构架的认识,来帮助读者去理解一本书整体在讲什么的主动阅读的第一个问题。这句话,我建议大家在听录音回放的时候,反复听一听,这句话很重要。

    四、认同点&非认同点

    好了,细节这部分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回答本章哪一些是我认同的,哪一些是我不认同的。这是主动阅读要做的第三件事情。

    1.对本章的认同点

    我认同的事情是四个规则构建一本书的架构,这个事情我认同的。第二是必须要深入的训练这四个规则,再有一些认同的事情,我其实没有写,但是后面我想跟大家说,除了我不认同的部分,剩下的我都认同。

    2.对本章的不认同点

    我说一下我不认同的有哪些,我不认同的主要有三大部分:

    (1)谋篇布局的部分

    第一部分叫谋篇布局的这个部分。如果是我来写透视这个内容,我的书写顺序会调过来,我会改成规则四、规则三、规则二的方式。原因如下:规则四-问题导向是极其符合人类动机本质。带着问题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式,那么为什么要把规则四放在后面呢?所以我会上来就讲规则四。也就是说你一读书的时候就会去找问题,去努力的去寻找问题。 然后再讲规则三,规则三在书中第82页第二段,我给大家念一念第二段,这个第二段找出真正的构架到底有多重要呢?然后一直看到最后,“因此说,要完成第二个规则,第三个规则是绝对必要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第三个规则是必要条件,那么必要条件难道不应该放在前面来说吗?它又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如果是我来写书的话,我会写:如何透视一本书,首先带着相关的问题去看,然后看一下这本书是什么构架,把构架看清楚了以后来综合整理一个结构和大意,这就是我的谋篇布局方式。

    (2)技术细节部分

    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技术细节部分。对于技术细节里面我有几个事情也不太认同。(第一个,)大家翻到书中的规则二,规则二讲的是怎么样写出大意。他写大意给了很多案例,其实也给了方法。从情节中写、从书名中写、从前言中写、从结构中写,但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给出写大意的方法。他没有告诉你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他没有说这个,而只是告诉你,我是这样写的,我是这样写的。所以作为通常叫做“落地化实践”的我,不太认同这种做法。如果是我,我就会加上去,告诉大家:请你按照结构性思维的方式,在序言的基础上通过abcde等方面说明了观点g, 这就是我的方式。 第二个,看规则三。规则三的要求是:如何按照一个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这个谈“如何”,他并没有讲“如何”的具体方法。如果是我来写,我也会把结构性思维往里面增加一下。 上级和下级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往下走叫演绎,往上走叫归纳。横向的关系我们称之为顺序关系。顺序关系中有两种顺序,一个是并列顺序,一个是顺序顺序。在这个并列关系中有一个一个的要素出现,我们称之为并列顺序;而这种顺序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顺序。他其实用这种方式,才可以罗列出一个架构,那么这个结构性思维,未来我们来讲。所以在这个部分没有给出来。 (第三个,)大家再来看,76页还有一个技术细节,76页的最下面一行,作者在说,写大意这个东西,别人说的可能是对的,但是那只是别人说的,最好你要自己说。说来半天,说不同的想法,有的读者不一样,书也不一样……但是最后说了一句话,“还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检验其正确与真实性”,这个标准没有给出。你书写一个东西的大意到底正确与否的标准竟然没给出,这一点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就是说我让你去做一件事,我跟你说去把这个黄瓜给切了,切成什么样子的标准没有给出。在现代管理中,比如说叫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不给标准,大家在做事情的时候可能就会瞎做。 我对这个部分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作者说我要教你写大意,但是他没有给你方法,也没有给你一个结构,也没有给你一个标准,你有发现吗?但是你再看规则三,就变了。78页整个都在谈标准问题,反反复复谈标准,就是告诉你,这个事情要写到什么样子。其实我们简单来说,就是你用结构性思维写出第二级大纲就够了,第一级大纲是几个,第二级大纲是几个,就够了。规则三虽然没有告诉你顺序怎么写,他至少告诉你写大纲的方法,也就是说技巧性的问题给出了,同时还在78页给出了标准问题。你就会比对,在讲这两个规则就能看出来,他讲规则二和规则三的写法上是有差别的。二的写法上既不给方法又不给标准,而规则三上既给方法,又给标准。 这样的比对让我看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未来我自己写东西的话,前后的稳定性我会加强的,这只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3)具体论点部分

    (不认同的第三部分,)具体论点的部分,我也有一个略有点问题的。这个论点是在79页第二段,他说,这份大纲要比原著还要长。按理说这是要讲大纲和原著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紧接着后面是讲的注释,他讲了很多很多关于注释的问题。把大纲和注释混在一起,我觉得讲这点也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我对这一点也不完全认同的。 不认同的地方我也指出来了这些点,至于我对作者很认同的部分我也就不说了。随便举个例子。比如81页,除了你用这种结构式的方式,你还可以把你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其实我讲这本书就用了这种整合的方式给大家讲。你看,我做的脑图是按问题来做的,我根本就不是按结构来做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你在学他写纲要的时候,第一种写纲要的方式和第二种写纲要的方式,第二种的方式更难一些。

    五、本章和我的关系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本章和我有什么关系。本章和我的关系,其实就是CDRap的一个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的六个关系。
  • 第一个,我理解事物的全新流程,又出来一个全新流程啊。理解事物有一个全新流程,这个流程叫问题导向——结构构建——描述大意。其实这个是我自己整理出来的认识事物的流程。作者的流程是什么呢?作者的流程是描述大意、结构构建、问题导向。我是反过来的。并且我刚刚已经举例说明理论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这是理解的全流程;
  • 第二点,结构性思维对于理解力提升的重要意义。这件事真是太重要了,你没有结构性思维,理解问题太难太难了。那么结构性思维的这个课,或者全面学习的活动我估计应该在三月份附近会开,这是我的第二点收获;
  • 第三点收获,但凡是讲方法,一定要有落地的方法。你最好能用掌握精通的四层次法来说清楚,然后具体的技术一定要给标准,来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参考向组织揩油活动中给出的多阶标准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采用什么标准;
  • 第四个收获,叫“英雄之旅”是一个讲故事的很好的方法。书中在73页的时候给了一个很好的公式,叫男孩遇到女孩,男孩丢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这样的一个公式,书中经常用这种方式。大家再看一下“英雄之旅”,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英雄之旅是拍电影经常用的一个方式。一个人最开始活在一个普通世界里面,忽然有一个特殊的事件对这个人进行召唤,然后主人公对这个冒险的事件非常非常抵触,他根本不想去做这件事,忽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智者,这个智者是一个老人,他成为主角的一个什么人出现,出现之后他迫使英雄开始英雄之旅,然后这个英雄穿越了第一个极限,又遇到了测试、盟友和敌人,忽然之间掉到了深层的洞穴,面对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他还是搞定了,得到了嘉奖,然后又走到了回去的路上,虽然回去的路上有很多诱惑和危险,他最终死掉了。死掉了,他又复活了,最后满载而归。这个是典型的英雄之旅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用英雄之旅编各种各样的故事。我们以前也做过这种的活动,就是用英雄之旅编故事,好好玩儿,大家可以试试看;
  • 第五个收获就是获得大意的方法。用情节、用书名、用前言、用构架来获得对事物大意的一个方法;
  • 最后一个就是整体性和复杂性是不是可以构成四象限的结构呢?规则二和规则三是不是可以构建出一个四象限结构,我们可以尝试着看一下。整体性但是不复杂。什么样的整体呢?就像诗歌,诗歌它是一个整体,它不太复杂。历史,它是一个整体,但也不太复杂。再看整体复杂,文学它是一个整体,书上写了,文学、戏剧、小说是不可分割的,你不可能把它一块一块的读,所以它是个整体,它也复杂。不整体,但是复杂的呢?就是理论性的这些说明,它不是一个整体,你可以分拆开,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看,但是它复杂。然后不整体、不复杂的是什么呢?烂书吧,我也不太清楚,或者说某一个知识点给你,大约就是这样一件事。 所以这就是本章和我的关系,CDRap,我把这些内容都融汇成我的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好了,这就是第七章我们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的分享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的倾听,再见!

第七章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